欧盟最近提出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引起了中国化工及其相关行业的关注。表面看上去,这个白皮书只是一部规范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化学品管理的法律,其条目相当多,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根据这个白皮书,欧盟将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前完成所有化学品的管理。该体系对欧盟市场的约30000种化学品分别纳入注册(约占80%)、评估(约占15%)、许可(约占5%)三个管理监控系统。
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欧盟白皮书代表的是欧盟的“战略决策”,这部法律的出台,将直接影响世界各国对欧盟的经济贸易和投资,中国也不例外。欧盟白皮书的设想如果顺利实施,将大大提高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欧盟将以化学品为切入点,为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强盛铺平道路。
对于迅速发展的中国化学工业来说,欧盟化学品政策白皮书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阻击。能否顺利过关,影响着中国未来化学及其相关工业发展的步伐。
预警未能引起重视
如此重大的一项举措,留给世界各国应对的时间只有8周时间。所谓8周时间,是指5月15日欧盟委员会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函,到征求意见截至日期的今年7月10日。
早在去年,《中国化工报》就在头版做了大篇幅报道,当时用的名称是“欧盟新化学品政策”。但是好像没有引起太大重视。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而非针对单个企业的政策,与大家都有关系,反倒谁都不着急了。
即使现在,也有人不着急,因为欧盟白皮书不会在短期内生效。但是必须提醒的是,如果进入其立法的技术操作阶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其实,这项政策的出台,从最初酝酿算起,甚至可以说有几十年了。
从成形时间来看,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进程表:2001年2月27日欧盟公布《未来化学品政策》白皮书草案;2003年初欧盟公布修改后的《未来化学品政策》白皮书;2003年5月7日欧盟公布《化工品政策咨询文件》7册,共1140页、206万字,出台的文件简称“欧盟未来化工品新政策”。
步步推进,成本高昂
按照欧盟拟议的时间表,产量为1000吨以上的化工产品,应于2005年前完成注册;产量介于100~1000吨的,于2008年前完成注册;产量介于1~100吨的,于2012年前完成注册。未能按期注册生产商的产品不能在欧盟市场上销售。
对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00吨和对环境、安全影响大的化学物质,生产商或进口商必须在2012年以前向主管机构提交法律规定的该物质全部检测试验信息;1000吨以上的化工产品要在2010年以前完成法律规定的更严格的检测要求。以上监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估计需欧盟企业支付的试验费用高达21亿欧元,每一产品基本试验费用约需支付8.5万欧元(不含长期环境影响的评估费用),每一新化工产品约需57万多欧元。
“欧盟未来化工品新政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向公众提供化学品安全信息的责任,将这一责任转移到了企业,并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
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和化学品下游用户对其产品负责向社会提供全部的信息和承担所需的费用。
为了避免重复试验和补偿企业的检测投资,“欧盟未来化工品新政策”引用了知识产权的定义,要求其他企业在为其产品进行注册和评估提供信息时,必须向首次生成测试数据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不论欧盟新化学品政策的道德含量如何,至少从其检测成本相当高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方面的结论:发展中国家的化工企业难以承受。
与以往各国、各经济联合体颁布的法律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欧盟这一政策对化学品的管理几近无所不包:其一,改变了现有的化学品生产经营的安全风险关系,把原由政府承担的各种生产、经营、使用的有形和无形的安全风险转移到了生产经营者身上;其二,欧盟十五国(东扩后地区涵盖更广)化工市场管理制度的统一,使众多国家的管理制度转变到统一的管理制度;其三,涵盖产品范围广,涉及产品多。按照定义范围,这部法律将涵盖所有的化工产品,不仅包括了所有化工产品本身,而且也涉及使用化学品的下游产品。
全球化学品的产量从1930年的100万吨增加到今天的4亿吨。在欧盟市场注册的化学品有约10万种,其中1万种的销售量超过10吨,另外2万种销量在1~10吨之间。整体的估计是,到2012年前对现有的3万种化学物质进行试验需要约21亿欧元,工作量相当大,花费也是天文数字。
此外,欧盟的报告认为,目前,只有1981年后上市的物品必须通过安全检测,剩下大约10万种正在使用的化学品,它们对健康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欧盟这项政策包含的规则,用最简单的话描述就是:没有数据,就没有市常取得数据,需要技术,需要金钱。
贸易壁垒直指发展中国家
该政策对于中国化学工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中国化工界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欧盟这一政策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超前追求,应当予以肯定;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定性在“贸易壁垒”上。
后一种意见认为,该政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削弱了其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权力。其实施必然对原有的市场价格平衡关系产生较大的冲击,打破了已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平衡,带动生产经营者重新调整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高额的检测成本为发达国家企业提供进一步加大垄断的理由和机遇,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
后一种意见同样认为,该政策将对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将削弱国内化学品生产企业及下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极大抑制中国对欧盟的经济贸易,阻止国内优势产业向欧盟国家的转移和投资发展。随着欧盟东扩,这一影响还会日益显现和加剧。
但是,欧盟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本化学品新政策对进口产品并不构成歧视。在此领域,欧盟将遵守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1款关于进口产品受到的待遇不得低于同类国产品待遇的规定。如果没有对特定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潜在威胁性进行良好的科学评估,欧盟不会采取被第三国质疑的任何措施。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2.2款,欧盟保证:“技术法规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该白皮书自我介绍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首要目标提出的有关欧洲共同体未来化学品政策的战略建议”,“确保条约中所尊崇的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较高水平的保护”。
欧盟认为:这项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加强发展中国家对化学品进行管理的能力。很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法规、管理能力和设施来保证化学品被安全地使用。对特定危险工业化学品和农药进行预先通知同意的《鹿特丹协定》就规定了出口国在输出这类化学品前应征得进口国的同意,并对特殊化学品应提供相关的多边、双边的培训和技术援助。
欧盟认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化学品的进口国而非出口国。欧盟对化学品进行试验的要求将保证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大多数化学品已经经过评估。其产生的利益将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本地化学品公司因生产的输往欧盟的化学品所付出的诸如试验等的潜在经济负担。
欧盟提出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似乎不是很容易反击。
“有罪推定”,实力说话
对于化学品的“有罪推定”,欧盟的依据是什么呢?
其白皮书中提出了一个数字:系统的试验结果表明,新化学物质中的70%具有危险性。这个70%,被其当作一个重要理由。
紧接着,欧盟对70%的数字给予了进一步的推测:由于对现有化学物质的内在特性知之甚少,可以假设对这些化学物质中的大多数目前无法进行适当的分类,并且无法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这些物质实施强制试验将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实质性地促进现有化学品的风险管理。
有关花费是否物有所值。欧盟提出,如果通过这一改进后的风险管理政策,可以挽救一些人的生命或一定程度上减少慢性病或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那么就可以说明新政策的花费是值得的。
白皮书的提出,实际上也是欧盟实力的体现。
目前,欧盟化学工业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占据30%以上的贸易量,每年的贸易顺差大约有三四百亿欧元。第二位是美国,占接近30%的产值,贸易顺差每年大约为100多亿欧元。
化学工业也是欧洲的第三大制造业,直接雇用了170万人,间接提供多达300万个工作岗位。除几家主要的跨国公司外,还有大约3万6千个中小企业。
所以说,只要不跟美国发生本质冲突,欧盟确实可以主导世界化学工业的走向。
欧盟试图以此在欧盟建立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其公布的文件也承认该政策将会对全球化工及相关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最明显的是欧盟企业专员利卡宁(ErkkiLiikanen)的说法。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赢得日益担心消费品安全问题的多疑的公众的支持,化工行业将从中获益。“如果我们处理得当,欧洲化工行业将成为赢家。”后一句话的意思太明显了。
谁能成为最终赢家
近来,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和一些协会的人说,欧盟的新政策实施难度太大,因此,没有必要太担心。上述观点持有者之间传递着一个未经证实的“大好消息”———据说美国方面也并不赞成欧盟的新政策。
这种估计太乐观了,有点自我安慰的感觉。
美国一贯认为自己带领着全世界前进。不管欧盟的新政策是否太超前,是否会拉大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差距,毕竟这项政策表达了对未来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活的愿望,美国不大可能直接反对。而欧盟为了新政策的推行,很可能与美国达成某种谈判后的妥协。其他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搭上美国的顺风车?不会很大。
再看一看欧盟这些年,有多少难度极大的构想最终都实现了,比如统一货币,比如东扩。关于新化学品政策,欧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工作,要想说服其后退,很难。
此外,我们注意到,欧盟为推广新化学品政策,甚至已经在酝酿成立“中央机构”。该机构可以被看作是扩大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负责有关政策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提供技术科技支持。建立在现有经验之上,这个扩大的欧洲化学品管理局还可能是注册资料档案的接收机构,把注册资料档案复印件转给成员国当局,建立并保持一个所有注册化学品的全面的中心数据库,进行现场检查,以及对其特性引起特别关注的注册物质进行计算机筛眩该机构在化学物质评估方面还将支持成员国的主管机关。
另一个似乎在支持自我安慰者的提问是:欧盟毕竟是“盟”不是“国”,这项新政策的执行在欧盟内部各国会顺利推动吗?
答案是,欧盟发布白皮书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内部协调问题,各成员国主管机构将继续广泛地保留现有权利。他们将共同负责对化学品的登记和评估。各成员国的主管机构将通过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协调以及制定化学品实验准则来实现决策的一致性。此外,我们上面介绍的“中央机构”,既要将向公众提供了解非保密信息的渠道,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换网络,也负责与成员国交流商业信息,协调各成员国的决策、操作。
种种迹象表明,这项政策实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至于中国方面的应对措施,目前企业方面反应依然缓慢,反应比较强烈的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欧盟委员会5月7日提出的化学品检测规则出台后,受国家商务部委托,中国石化协会先后召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以及化工系统的10多家协会研究对策。初步的结论是,此政策对三大公司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对化工系统的影响比较大。
目前,各大公司、各协会的调研工作正在紧急进行,中国石化协会要求各协会在6月25日前将针对上述政策的意见、调查反馈到石化协会。
据悉,中国石化协会将把反馈情况梳理总结后,综合反映到国家商务部和质检总局。
中国如何把握市场筹码
一些意识到欧盟新政策已箭在弦上的中国经济学界、化工界人士开始思考:中国与欧盟谈判的资本是什么?
中国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这个市场对欧盟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
但是不能过高估计其作用。目前,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化学品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污染严重,欧盟不允许生产的,这些产品中有一部分在使用中也有害,欧盟一直在寻找替代品。而我们从欧盟进口的化学品,技术含量一般很高,替代品不容易找到。
所以,用市场来作为筹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认识到,市场筹码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双刃剑,尺度要掌握好。
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尽快拿出正面应对措施来。
(转摘自‘阿里巴巴’)
【返回】
上一条新闻: 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简介
下一条新闻:欧盟出台《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影响我国部分产品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