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B、T属性的判定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指南》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了P、B、T以及同等环境或健康危害化学物质的判定标准。
1、持久性(P)和高持久性(vP)判定标准
判定前提
|
判定标准
|
判定结果
|
有半衰期数据
|
物质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具有持久性:
a)在海水中的半衰期长于60d;
b)在淡水或河水中的半衰期长于40d;
c)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半衰期长于180d;
d)在淡水或河水沉积物中的半衰期长于120d;
e)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于120d。
|
P
|
物质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具有高持久性:
a)在海水、淡水或河水中的半衰期长于60d;
b)在海水、淡水或河水沉积物中的半衰期长于180d;
c)在土壤中的半衰期长于180d。
|
vP
|
无半衰期数据a)
|
快速生物降解试验b):
28 天内10 天窗口期达到DOC 去除率≥70%,或者ThOD /ThCO2去除率≥60%
|
非P 和非vP
|
强化快速生物降解试验 :
DOC去除率70%ThOD/ThCO2去除率60%
|
固有生物降解:赞恩-惠伦斯试验:
DOC消减法,7d 内矿化率≥70%,对数期不超过3d,在降解发生前消减低于15%,无预驯化接种
|
非P
|
固有生物降解: MITI Ⅱ试验
呼吸计量法(耗氧量)在14d 内矿化率≥70%,对数期不超过3d,无预驯化接种
|
a)该方法属于筛选方法,适用于缺少半衰期数据无法进行标准判断的情况,可根据常规登记或简易登记基本数据进行判定。
b)如快速生物降解试验结果为可快速生物降解的,根据筛选标准,可判定不具有持久性;如快速生物降解试验结果为不可快速生物降解的,可将该化学物质视为具有持久性,或者进一步提交强化快速生物降解试验、固有生物降解试验、水解、光解等更多筛选性降解数据。
若前述任意一项测试结果显示可降解,可判定不具有持久性。若上述所有测试结果均无法排除持久性,可将物质视为具有持久性,或者结合暴露途径进一步提交降解模拟测试数据。开展降解模拟测试,应优先选择沉积物-水环境或水环境降解模拟试验,也可根据需要在土壤相中进行测试。当任意一相的降解模拟测试数据显示可降解时,可判断不具有持久性,否则应判定为具有持久性或高持久性。
2、 生物累积性(B)和高生物累积性(vB)判定标准
判定前提
|
判定标准
|
判定结果
|
有生物富集因子(BCF)数据a)
|
BCF>5000
|
vB
|
BCF>2000
|
B
|
无生物富集因子(BCF)数据b)
|
logKow≤4.5
|
非B 和非vB
|
logKow>4.5
|
可能具有B
|
a)生物累积性主要基于水生生物的生物蓄积性测试数据进行评估,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物种的数据均可使用。
b)该方法属于筛选方法,符合生物蓄积性试验豁免条件的,可根据log Kow测试结果与筛选标准进行比较,对生物累积性进行判定。对于根据筛选标准判定为可能具有生物累积性的,可视为具有生物累积性,或者进一步提交更多生物蓄积性测试数据进行判定。
3、毒性判定标准
毒性效应
|
判定标准
|
判定结果
|
健康毒性a)
|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具有毒性:
a) 物质分类为致癌性(1A 或1B 类);
b) 物质分类为生殖细胞致突变性(1A 或1B 类);
c) 物质分类为生殖毒性(1A,1B 或2 类);
d) 其他慢性毒性证据,物质分类为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 类别1 或类别2。
|
T
|
生态毒性
|
无水生慢性毒性数据b)
|
水生急性毒性(藻类,溞类,鱼类) 的EC50 或LC50< 0.01 mg/L
|
T
|
水生急性毒性(藻类,溞类,鱼类) 的EC50 或LC50< 0.1 mg/L
|
可能具有T
|
有水生慢性毒性数据
|
海洋或淡水生物的NOEC或EC10<0.01mg/L
|
T
|
a)按照《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 系列)对新化学物质健康危害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
b)该方法属于筛选方法,对于简易登记缺少水生慢性毒性数据情形下,可采用水生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结果使用筛选标准进行判定。根据筛选标准判定申请物质可能具有毒性的,可将物质视为具有毒性,或进一步提供水生慢性毒性数据,以识别是否具有毒性。
4、具有同等环境或健康危害性的高危害化学物质的判定标准
高危害化学物质是指同时具有PBT、vPvB属性的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具有同等环境或者健康危害性的化学物质。其中具有同等环境或健康危害性的高危害化学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内分泌干扰物(EDCs)、极高毒性(急性或慢性)物质。
EDCs可对照国际现有的管理清单,以及在现有国际数据库中检索申请物质是否属于EDCs或疑似EDCs。申请物质属于疑似EDCs的,应在检索基础上提供综合文献评估报告或参照国际通行的技术指南要求进一步开展的测试数据,对申请物质的EDCs属性进行初步评估。
极高毒性(急性或慢性)判定
毒性效应
|
判定标准
|
判定结果
|
健康毒性a)
|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具有极高毒性:
急性毒性( 类别1);
致癌性(1A 或1B 类);
生殖细胞致突变性(1A 或1B 类);
生殖毒性(1A或1B 类);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反复接触(类别1);
|
极高毒性
|
生态毒性
|
有水生慢性毒性数据
|
海洋或淡水生物的NOEC或EC10<0.01mg/L
|
极高毒性
|
无水生慢性毒性数据b)
|
水生急性毒性(藻类,溞类,鱼类) 的EC50 或LC50< 0.1 mg/L
|
视为极高毒性
|
a)按照《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 系列)对新化学物质的环境危害和健康危害进行分类;
b)缺少水生慢性毒性数据的情形下,可采用水生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判定。